實現“老有所養”是新時代推進民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努力方向。智能時代孕育的智能養老,有助于緩解人力資源緊張壓力,并對養老模式演進產生積極作用與影響。智能養老還為中國養老產業發展創造了新機會、新動能。
老有所養:事關民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問題
黨的十九大報告進一步明確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并強調“增進民生福祉是發展的根本目的”。
然而,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復雜影響,我國宏觀和微觀人口結構均出現了不利于更好地實現“老有所養”的變化動向。這不僅直接影響到養老保障基金的收支狀況,而且對“老有所依”可依靠的人力資源狀況產生了重要沖擊,原本國內外流行的“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的養老模式”也因此受到嚴峻挑戰,具有專業化效應與規模經濟優勢的機構養老模式則將受到越來越多的青睞。特別值得關注的是,智能時代的到來、智能養老的興起,是有助于我們積極應對上述沖擊與挑戰的。而且,智能養老還能為老齡產業、養老服務業分類協同發展創造新的機會、新的動能,這無論對新時代更好地實現“老有所養”,還是加快推進以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都是非常有益的。
人口結構雙重不利變化:老有所養的新挑戰
首先看宏觀人口結構的變化。如圖1所示,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65周歲及以上人口的絕對數量及其占總人口的比例一直呈持續穩步上升態勢,2018年再創歷史新高。而15~64周歲的勞動年齡人口,雖然也呈不斷增長態勢,但是正如圖2所示,這一增長態勢在2013年達到了頂峰,此后便開始連續下降,而其占總人口的比例則早在2010年便已達到頂峰——74.5%,此后便開啟了下降通道,到2018年已降至71.2%。宏觀人口結構如此變化態勢,勢必會給新時代的“老有所養”帶來較大的沖擊。


一方面是老年人口持續上升;另一方面卻是勞動年齡人口和就業人口已開始下降。
這勢必會加重勞動年齡人口特別是就業人口的撫養負擔,并給經濟發展和社會保障帶來嚴峻挑戰。
其次看家庭人口結構的變化。一方面是改革開放帶來的經濟持續高速增長,使得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持續提高、醫療衛生條件得到不斷改善,人均預期壽命因此也在不斷延長,1982年我國人均預期壽命只有67.77歲,2017年已經延長至76.70歲。這意味著家庭里的老人會越來越多,而且可能不止一代;另一方面則是全面二孩政策效應逐步顯現,不少家庭將會有不止一個孩子,更何況社會各界還在呼吁進一步放開生育政策。
這兩方面的變化,意味著原先的“4-2-1”型核心家庭人口結構,可能要演變成“X-4-2-2”型結構。換言之,年輕的夫婦二人,可能要同時照顧下一代的兩個孩子和上一代甚至上二代的多位老人,這給他們帶來的生活和工作壓力是可想而知的,一些年輕夫婦特別是那些已經成家立業的獨生子女在家人生病住院時而出現的分身乏術、不堪重負的狀況。
出于成本、情感等多方面因素的綜合考慮,通常認為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的養老模式是合理可行的,因而國內一些地區提出了“90-7-3”“90-6-4”養老模式。然而,只有一方面要加強居家社區養老模式下專業化配套支撐服務的充分有效供給;另一方面則應給機構養老模式以前所未有的足夠重視。這樣,才可能有效應對人口結構雙重不利變化而造成的人力資源緊張壓力,使年輕夫婦有更多的精力用于照顧下一代,并更加專心地投入到本職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智能時代的智能養老:應對挑戰的可能方式
由大數據驅動與智能革命重新定義的智能時代的到來,孕育了智能養老(Intelligent Elderly Care)這一養老新模式。綜合各國各地業已涌現的實踐探索,以互聯網、物聯網、人工智能(AI)等技術為支撐的智能養老:
有的可以節約人力資源,
有的可以提升人力資源配置效率,
有的可以替代人力資源,
有的可以輔助人力資源,
因此,智能養老為有效應對人口結構雙重不利變化帶來的現實挑戰提供了有利條件。而且,智能養老不僅能夠減輕人力資源緊張壓力,還可以具有多方面的服務功能,這主要取決于技術進步的速度與智能養老開發的方向。從目前來看,智能養老的服務功能與開發方向主要包括五大類。
(1)基礎接入類服務,
即通過互聯網、通訊終端等方式,為老人提供日?;顒宇惤尤敕?,比如,為行動不便的老人提供送餐、快遞、叫車、跑腿等服務。
(2)疾病診療類服務,
主要是利用人工智能、機器學習、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改善老年人的疾病診斷與治療條件。
(3)智能護理類服務,
主要通過傳感器、可穿戴設備、人工智能等技術與設備,來填補人工護理的缺口,“護理機器人”即是該領域的核心與關鍵。
(4)智能家居類服務,
主要是在物聯網、傳感器、處理器芯片等技術的支持下,改造普通家居環境與設施,以適應老人的狀況,方便老人使用,提高老人生活質量,如開發智能照明、自動恒溫器、水龍頭及煤氣監測、智能烤箱,等等。
(5)精神支持類服務,
主要針對無人陪伴的老人,支持他們維持良好的親情關系、社會關系,并為其提供社交休閑、文化娛樂等精神支持類服務,如社交軟件、社交輔助機器人、智能語音視頻通話系統、智能文化休閑娛樂系統,等等。
由此可見,智能時代的到來,智能養老產品與服務的開發與提供,確實可以極大地緩解人力資源需求壓力,減輕年輕夫婦的照顧負擔。而且,隨著智能養老產品與服務開發得越來越成熟,普及得越來越廣,使用得越來越多,其成本也將逐步降低,越來越多的普通家庭將能夠負擔得起、消費得上,原來很多從事智能養老產品可替代勞動的人力也將得到大大解放,社會現代化將因此向前邁進一大步。
智能養老:養老產業發展的新機會、新動能
盡管智能養老對養老模式的影響未必是決定性的,目前看還只是技術層次的,但它確實有助于更好地實現“老有所養”,并為養老制造業和服務業帶來新增長點、新發展機會和新動能。
智能養老在國內已經興起,有的地區與行業甚至還發展得比較快,但從總體上而言,無論是與一些先進國家和地區相比,還是與民眾的合理需求相比,都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更不用說,目前國內還存在著明顯的城鄉差距、區域差距和群體差距等現實問題。因此,我們不僅需要積極學習借鑒人口老齡化程度更加嚴重的先進國家和地區的有益做法與成功經驗,充分發揮后發優勢,加快“補短板”進程,同時也要瞄準國內多層次、多樣化養老需求,通過政策供給創新與有效激勵,全面調動市場主體和社會力量進一步加強自主研發、設計、創新與生產的積極性,不斷提升智能養老產品與服務的質量、水平與效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