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大的身材、矯健的步伐、紅潤的氣色、爽朗的笑聲;
猛一看,以為他是一個精神飽滿的體育教練;但一開口,他縝密的思路、嚴謹的態度、細致的分析透出學者的風范。
面對記者的采訪,石家莊市養老協會會長、河北仁愛醫養服務集團董事長武衛東講述了他始終秉承“仁達天下,愛傳世界”的企業使命,不斷探索并實踐醫養結合、智慧康養模式,使企業成為河北省內最大的醫養服務集團的人生故事。

一本書,開啟一個夢想
1963年11月,武衛東出生于河北張家口市一個溫馨的干部家庭,河北醫科大學畢業后,又回到張家口縣醫院當了多年醫生。
“在那個‘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年代,你為什么學醫呢?當醫生受人尊重,后來為什么又‘下海’做養老呢?”
坐在寬大的辦公室,面對記者的提問,武衛東端起茶杯,仿佛回到了那個“激情燃燒的歲月”。
“我之所以學醫,有一定的家庭淵源,因為我父親是一位軍醫,轉業后到張家口市宣化縣人民醫院當院長,又到縣衛生局當副局長。我從小看到父親治病救人,很受當地人的尊敬。耳濡目染,就喜歡上了醫學。”
高三的時候,別的農村同學為了“跳農門”只要考上中專就上,本來就是城市戶口的武衛東考上中專也不想上,他想考個好的大學,第二年開始復讀。就在那一年,國家為了支持貧困地區發展,推出“定向招生”優惠政策,分數降低一點錄取,然后考生從哪里來大學畢業后就回到哪里分配工作。
武衛東說:“我是國家政策的受益者,后來考上了河北醫科大學,非常滿意!在大學苦讀5年,從理論到臨床學得非常扎實。如果一切正常,我一輩子肯定當一名醫生了。然而,就在大三的時候,偶爾讀到一本書,它改變了我的人生,這本書就是《李·艾柯卡自傳》!
沒有一個商業故事像這本書一樣動人心弦、激人!他讓我懂得了奮斗的價值與意義,讓我懂得了一個溫暖家庭可以給人以無窮的力量;即使時運不濟,也不能絕望,哪怕天崩地裂;也懂得了,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
李·艾柯卡是意大利移民的后裔,他22歲以推銷員的身份加入福特公司,25歲成為地區銷售經理,38歲成為福特公司副總裁兼總經理,46歲升為公司總裁,成為美國汽車業大亨。1978年,艾柯卡由于跟亨利·福特意見不和而被解職。后來加入當時陷入財務困境的克萊斯勒公司;艾柯卡不僅使克萊斯勒公司扭虧為盈,還提前七年還清了貸款,因此名聲大振,成為商界的傳奇領袖,被視為美國的英雄人物。他那鍥而不舍、轉敗為勝的奮斗精神使人們為之傾倒,成為“美國商業偶像第一人”。
李·艾柯卡,這個時代的英雄,無數人敬仰他、崇拜他。武衛東也一樣,視他為人生榜樣。
受到李·艾柯卡的啟示,武衛東有了一個夢想——一定要開一家自己的醫院!從河北醫科大學畢業后,武衛東分配到自己的家鄉張家口市宣化縣人民醫院工作,他是縣醫院第一個分配來的大學生,可謂“百里挑一”。從1988年參加工作到1998年,整整10年,在縣醫院做主治醫師的武衛東發揮大學所學深厚的醫學知識造福一方百姓,成為遠近聞名的“武一刀”。
上世紀90年代,正值中國改革開放初期,各種思潮風起云涌,社會急劇變革。1992年鄧小平南巡后,“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工作就在全國展開了,最早一批有識之士紛紛下海經商,也有一些人還在躁動之中。
“我在縣物資局當業務經理的同學,就邀請我一起做生意。由于家鄉煤炭、鋼材比較豐富,我利用業余時間與朋友聯合開了一家能源公司。在小縣城,我們是第一批有摩托車、大哥大和汽車的人。”談起往日的歲月,武衛東滿臉自豪。
大學時期的夢想一直縈繞在武衛東心中。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嘗到經商的甜頭后,為了實現心中的夢想,他與人合伙承接了“宣(化)大(同)高速公路”,由于不懂怎么修路,結果賠了,還欠了三四十萬元的外債。他賣掉家里的車子房子還債,但還是不夠。
武衛東回憶說:“改革開放,我們隨著浪潮富裕起來,但是把控不住財富。前期所有掙的錢賠掉了,這給我上了很深刻的一堂課!”1998年他辭職來到石家莊尋找出路。
上世紀90年代,是中國的民營醫療市場高速發展時期,特別是莆田系醫院。為了還債,武衛東選擇了去收入高的民營醫院。當時,他工作一年時間就還清了十幾萬元的欠債。在民營醫院工作期間他經常反思,醫生的本質是治病救人,“醫德”和“醫術”更重要,錢可以掙,但必須是先給病人看好病。失去醫道,就是失去醫者的本分!就此,他又辭職踏上了尋求發展之路。

1998年至2004年,武衛東輾轉在民營醫院就職,并與朋友合伙購買下一家民營醫院——石家莊聯誼醫院,后來由于經營不善朋友退股,他成為醫院的法人。2005年,就在武衛東準備大干一場的時候,聯誼醫院的經營狀況卻持續下滑,每月虧損兩三萬元。武衛東陷入了困境中:下一步如何生存?
他又想起了李·艾柯卡的經歷:艾柯卡的父親白手起家,在大蕭條的艱苦歲月里始終持樂觀態度。每當艾柯卡遇到困難時,父親總是鼓勵他:“太陽總是要出來的,要勇往直前,不要半途而廢!”艾柯卡每次在事業上遭受挫折時,就以父親的教誨激勵自己,堅韌不拔地迎接挑戰,從逆境中奮起。
聯誼醫院是一家普通的綜合類一級甲等醫院,醫院又緊鄰河北省第三醫院,與省人民醫院、省二院相距也不遠,100多張病床,空置率很高。武衛東清楚地意識到,只靠醫療服務很難在醫療行業中闖出一片天,要想成功,必須走差異化發展之路。
聯誼醫院的老年護理科比較受老人的歡迎。由于老人在大醫院看病不能長期住院,而慢性病需要長期護理,很多老人便入住聯誼醫院。武衛東萌發了讓老人住聯誼醫院做長期護理、走醫護與養老相結合的想法:讓老人足不出戶就能得到方便的醫療服務,既能及時減輕老人的病痛,也能減少兒女的奔波醫院之苦。于是,武衛東果斷地將醫院轉型,創辦了石家莊市橋西區聯誼老年公寓。
從此,武衛東踏進養老行業,勇敢前行。

15年前,石家莊僅有四家國營養老院,民營養老院很少,人們對老年護理概念非常陌生。2005年年底,僅有三四個老人入住聯誼老年公寓。為了提高入住率,武衛東在報紙雜志、戶外大屏、公交車上做廣告,帶領團隊進入周邊小區散發宣傳單。第二年又有八十多個老人入住。為了留住老人,武衛東作出兩個承諾:一是在聯誼老年公寓,一定會為老人提供優質專業的護理服務;二是讓老人吃好,食堂配備營養調節師,老人食譜月月不重樣,老人入住時稱體重,保證體重只增不減。
為了服務好老人,武衛東就住在醫院,以便全天候照顧老人。他不僅當院長,還當護理員。每天,他給老人喂飯,給老人按摩,端屎端尿,有的老人便秘,他就戴手套給便秘老人摳大便;有個老人吃飯噎住了,有生命危險,武衛東聞訊趕去,用專業知識搶救,很快就轉危為安。還有個老人做了胃切除手術,每天吃六頓飯,他就專門安排給老人做蛋羹、米粥、軟飯,并耐心地給老人一口一口喂食。
他說:“作為企業的領導,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身先士卒,作出榜樣。員工的眼睛都看著你,大家都會模仿你!”
相處久了,老人們非常信任武衛東,喜歡與他聊天。有位101歲的張奶奶,2009年入住聯誼醫院,愛人病逝后回去了三年,后來又回來了,還認武衛東為干兒子。
2008年起,聯誼老年公寓有了一定的知名度,良好的口碑使老年公寓“一床難求”,到2008年底,武衛東又開辦了第二家老年公寓;2009年,隨后又開辦了楓葉養老院;2014年,武衛東經過艱苦奮斗,終于創立了河北仁愛醫養服務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仁愛集團”)。
隨著我國老齡化程度的不斷加劇,老年人對醫療護理的需求與日俱增,武衛東敏銳地意識到,做好養老服務必須重視老人的“醫”與“養”,“醫養結合”將成為中國養老模式的必然選擇。武衛東帶領團隊,進行大量調研、精心設計,拓展創新出仁愛集團的“醫護康養居”的服務模式——對老人身、心、社、靈進行治療與干預,創建“全人全程”的健康管理模式。重點加強終末期照護,通過專業化的疼痛管理、心理疏導、精神慰藉以及社工師與志愿者的特色化服務等為終末老年人及其家屬提供多學科、深層次的臨終關懷服務;在精神慰藉服務方面,根據老年人的信仰需求,開設了河北省第一個伊斯蘭教和佛教照護專區;集團為入住的老年人建立了一份伴隨自己終身的“全程”健康檔案,這一新型健康管理模式引起了行業的關注。
為進一步實現醫養人才的專業化、年輕化,仁愛集團先后同北京社會職業管理學院、石家莊市第一職業中專學校開展校企合作,共建“養老服務與管理”專業的人才培訓基地。同時,集團引進國際先進技術和人才,以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務品質。隨著仁愛集團的發展,企業標準化建設迫在眉睫。
“自2016年9月起,仁愛集團開始進行標準化體系建設工作。為了保障標準化工作的順利開展,集團成立了標準化工作小組,同時引進了具備專業知識的標準化工作人員,組建質量控制部專門負責組織推進標準化工作。”武衛東介紹,經過三年對標準化工作進行持續不斷的探索和深化,形成了企業發展的內核驅動力。仁愛集團也因此成為河北省首批全國“醫養結合”試點單位、河北省服務業標準化試點單位、河北省服務業標準化示范單位,為省內同業乃至全國樹立了良好的榜樣。
武衛東自豪地說:“集團在標準化工作體系的基礎上,推進了‘PDCA’管理循環工作法、現場‘6S’工作法、‘4D’管理等工作法,建立并實施了KPI績效考核制度,現在正在逐步推進OKR工作法。目前,仁愛集團收集、制定并執行國家標準、行業標準、企業標準共238項,其中服務基礎標準11項、服務保障標準53項、服務提供標準87項以及國家、行業與地方標準87項,參與兩項省級地方標準的起草工作,包括養老誠信體系建設規范、養老機構服務質量等級劃分與評定。”
標準化建設解決了集團在高速發展的同時如何做好基礎管理的問題,形成規范統一的管理制度和服務標準,并能夠高質量地進行復制和應用到新項目的建設和經營中。同時,標準化建設工作更提升了仁愛醫養服務品牌,為集團的快速健康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仁愛集團在武衛東的帶領下,積極推行集團化連鎖經營,打造完整產業鏈。經過十余年的不懈努力,形成了集機構養老、居家養老、社區養老、旅居養老、醫療、康復、職業技能培訓、照護、家政服務、老年營養餐配送、適老化產品銷售于一體的河北省首家綜合型、多元化的大型醫養產業聯合體。
截至2019年12月底,集團經營民辦養老機構17家,民營醫院5家,市、縣、區級公建民營的民政事業服務中心5家,街道級居家綜合養老服務中心6家及1家培訓學校,設立養老床位5000余張,醫療床位300余張,一躍成為河北省養老行業的領先企業和龍頭企業。
作為仁愛醫養集團及仁愛醫養模式的創始人,武衛東始終走在推動康養產業發展前端,他同時擔任中國社會福利與養老服務協會常務理事、全國民政職業教指委老年專指委委員、河北省醫養結合促進會副會長、石家莊市養老協會會長等職務。
仁愛集團探索出的“仁愛醫養模式”,得到國家、省、市各級領導和行業主管部門的認可和好評。仁愛集團先后被全國民政行業教指委老年專指委委員單位、河北省首批全國醫養結合試點單位等稱號。
武衛東解釋:“集團‘仁愛’一詞取自儒學大家孟子的典著《孟子·離婁下》。為了發揚‘仁者愛人’的精神,仁愛集團所有員工都要將這種高尚的愛人之心體現在日常工作的之中。此外,集團還通過在老年人頤養與活動區域,懸掛圖文并茂的‘中華二十四孝’展板、免費發放《弟子規》等,向所有員工及老年人家屬進行孝愛文化宣教,向公眾傳播中國傳統文化與‘感恩’理念。”
作為河北仁愛醫養服務集團紅十字志愿服務工作基地負責人,武衛東說:“我非常認同紅十字理念和紅十字精神,仁愛集團每年投入近百萬元用于紅十字公益事業和志愿者服務活動。”
平時,武衛東會對周圍社區空巢孤寡老人、殘障人士、困難人群定期進行義診、巡診,并且每年為周圍社區的8萬余人次的貧困老人送上溫暖。為此還專門在集團成立公益部,將醫護人員全員納入紅十字志愿者隊伍,實現了紅十字志愿服務和公益活動有機結合,為紅十字事業作出了突出貢獻。
“李·艾柯卡告訴我‘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我卻想給困難老人送去‘免費的午餐’!”武衛東對記者說:“集團的公益項目中做得最長的,是仁愛家公益素食餐廳,從2015年到今天,整整4年時間,感召到4萬人次的志愿者,紅十字仁愛家公益素食餐廳每天免費供應素食午餐,向公眾傳播中國傳統文化與素食環保理念。4年時間,集團共投入了400萬元的資金來支持這項公益項目,共接待周邊社區空巢孤寡老人、空巢老人、殘障人士、環衛工人、困難人群等共計40萬余人次,共有義工10萬多人次。”
由于武衛東一直積極履行社會責任、為困難老人送去了溫暖、讓社會上的弱勢群體看到了希望,在助老、助殘、助學、助貧、助醫、濟困等領域彰顯社會擔當,2019年6月他被評選為“石家莊第一屆最美紅十字人”。
武衛東感嘆:“養老服務業已成為涉及億萬群眾福祉的民生事業,不僅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時也承載著新興產業戰略轉型的發展重任。如何加快養老服務‘消費升級’、將養老產業打造成一個‘朝陽產業’,如何推動中國養老產業健康發展,是我們這些養老人需要承擔的責任!”
2020年,武衛東著力創建旅游、金融等多產業融合的新發展模式,利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智能硬件等先進的IT技術手段,開發面向居家老人、社區、機構的物聯網系統平臺,提供實時、快捷、高效、物聯化、智能化的養老服務。將醫療服務、運營商、服務商、個人、家庭這些資源和老年人進行有效對接,以滿足老年人多樣化、多層次的需求,從而推動健康養老服務升級,提升健康養老服務質量效率水平的方式。
武衛東介紹:“近年來,仁愛集團與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衛星導航運營服務有限公司共同探索、實踐E 暖家智慧養老系列產品。該系列借助于先進的移動互聯網、北斗導航系統、GIS(地理信息系統)、云計算和物聯網等先進技術,以建立老年人健康信息數據庫為基礎、機構養老與社區養老和居家養老相結合的綜合服務平臺,為機構和社區提供高效、便捷的管理系統,為老年人提供位置安全、健康醫療、輕松起居、家人關愛、上門家政等一系列專門為老年人設計貼心的服務項目。”
作為學科建設帶頭人,武衛東先后培養了養老專業技師10人、講師15人。2014年他撰寫的《老年人活動策劃與組織》被編入“十二五”職業教育國家規劃“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教材。2015年,他參與了河北省醫學科學研究重點課題“下肢肌肉力量訓練在養老機構老年人中的隨機對照研究”,并在《中國護理管理》學刊發表了論文《基于自我效能理論增強養老機構老年人下肢肌肉力量的干預研究》;2017年,他作為第一作者撰寫的論文《臨床護理協調員在養老機構工作中的應用》發表于中國護理管理大會論文集。
武衛東信心百倍地說:“仁愛集團始終秉承‘仁達天下,承載生命重托,愛傳世界,共鑄晚美人生’的企業使命,將持續創新,積極探索醫養結合、康養結合的發展之路。”
談及未來,武衛東憧憬:“我們將繼續保持艱苦創業、開拓進取、博愛奉獻的精神,矢志不渝地奮斗,用‘農村包圍城市’的策略增強市場占有率,力爭把仁愛集團打造成‘中國醫護康養產業領導品牌’,為老人的幸福安康、為社會和諧進步作出持續貢獻!”
